2016-08-01

[2016雪梨●墨爾本自由行]風帆屋頂下的建築密碼--澳洲雪梨歌劇院導覽"Sydney Opera House"


「歌劇院一直鮮活在父親的鼻息之處,心跳之間,他閉著眼就能看到它了。」

~雪梨歌劇院建築師烏松之子~

就算你一輩子沒去過歌劇院或澳洲雪梨,也知道澳洲雪梨歌劇院長怎樣,如果當年評審委員沒有從垃圾桶「撿回」丹麥籍建築師烏松(Jørn Utzon)的競稿圖,今天的雪梨歌劇院可能就會長得如下圖這樣「抱歉」了。


被譏為長得像捲筒衛生紙+吸塵器濾心+汙水處理廠的競稿圖

解構雪梨歌劇院


為了朝聖這個風帆屋頂下的建築奇蹟,我們報名了中文導覽行程,我在家先用Google Earth做功課,才知道總是以側面現身的歌劇院,其實可分成大中小三區,每一區都有面海及背海的屋頂,其中大風帆區及中風帆區各有三片交疊面海,及一片背海的屋頂,小風帆則尾隨於後,像極了父母帶著孩子出海的畫面。 

怎麼走不迷路

從Circular Quay車站下車後, 朝港灣漫步,如果往上坡走(上圖右面欄杆處),迎面而來的就是小風帆區,及常舉辦活動的露天階梯Monumental Steps(上圖手指處)。

我們抵達當天是迪士尼露天音樂演唱會(Disney Under The Stars, 2016),階梯上坐滿聽眾,若當晚在小風帆裡的餐廳Bennelong進餐,耳邊繚繞著When You Wish Upon A Star,加上無敵的雪梨市夜景近在眼前,保證讓所有的煩惱Let It Go。

露天階梯上方屬Upper Level,通往售票處,紀念品店,音樂廳和歌劇廳入口,階梯下方則是Grand Level(上圖藍色箭頭),此處有各種語言導覽的集合點,也有樓梯通往售票處。如果往左邊的下坡路走(上圖傘桌區),則是到Lower Level。


靠海的Lower Level有早上七點就營業的半戶外餐廳Opera Bar 和Opera Kitchen,除了免費送你雪梨鐵橋美景,還有巴肚很夭的海鷗大隊作陪。

屋頂下的秘密:自立自強的素顏美人

當天日韓語導覽團都很多人,參加中文導覽團,「只有」我們家三口子,中國籍的Jane,動作俐落,廢話不多,馬上帶我們參觀歌劇院最大的表演廳--音樂廳(Concert Hall),因為導覽時間只有半個鐘頭呀!

位在大風帆區下的音樂廳,開闊明亮,大地色的白樺木外牆,線條分明,讓人移不開視線。看完十分鐘的影片介紹(上圖左下方黑色銀幕)後,我們才注意到,屋頂竟然是現代風十足的清水模骨架。 



混凝土屋頂像蓋子似地,罩在木製的音樂盒外,十分跳tone,下方凸出的肋骨排,像極了鋼琴鍵的擊弦器,再搭配條紋狀的白樺木廳體,挑高空間在幾何線條的交錯下,活神活現。

跳tone是有原因的,烏松只負責設計及建造屋頂及歌劇院的基座平台(podium),其餘內部廳院則出自接手的澳洲建築師Peter Hall。

Jane說,一塊塊在地面預伴完成的混凝土模板(pre-cast concrete),吊至定位後,先舖成長條狀,再拼成平面狀,並用鋼纜線穿過,鎖在底部,所以「沒有用到」一根柱子來支撐每片屋頂,講三次:沒有柱子,沒有柱子,沒有柱子,而且請注意:最高的屋頂相當於「20層」大樓高喔。
屋頂下的秘密:沒有牆壁所以晶瑩剔透
低頭看,未經琢磨的花崗岩(如果我沒記錯的話)地磚,代替厚重的地毯,質樸又輕盈,還一路延伸到走廊外。這才發現,風帆屋頂並沒有完全蓋到地面,大量的落地窗代替水泥牆壁,使得光線大膽地從窗櫺透入大廳,交織成各式迷人的光影,海灣,鐵橋,遊人和遊船也同時映入眼簾,大自然與人並存的元素,無所不在。

屋頂上的秘密:拯救烏松的一顆柳丁


屋頂造型是雪梨歌劇院最讓人驚豔之處,不管是像風帆,貝殼還是百合花瓣,完成這十片屋頂在半世紀前是「不可能的任務」,更是烏松及結構技師們的夢靨。 

大小不一的屋頂曲率(即拋物線弧度)在當時是無解的幾何學難題,烏松花三年的時間,才從切柳丁得到靈感:同一顆柳丁能切出大小不一的切片,這些切片最終都能拼成完整球體,有了固定的曲率,即可精算出每片屋頂所需的模版尺寸及數量,不必花大錢打造規格不一的巨型模具。

我「強力推薦」大家去朝聖烏松稱之為“My Keys to The Shells”的解說模型(右圖),就位在upper level,音樂廳和歌劇廳中間的入口前方(左圖手指處),走上露天階梯即可看到。

模型上刻有烏松說的一段話最後一句是:

 "I attain full harmony between all the shapes to this spectacular complex." 

「歌劇院不凡的造型,帶給我極致的和諧感。」能破解屋頂的魔咒撐起這十片風帆,應該是他一生最大的成就及榮耀吧!


屋頂上的秘密:千變萬化的美人樣
一直以為歌劇院是玉淨凝脂的外觀,近看才發現是以白色和米色磁磚交錯組成,不仔細看,真像是發黃的老舊磁磚。

原來為避免刺眼,烏松捨棄鏡面反光的磁磚,堅持要用粗糙霧面(gloss)的材質,因此瑞典師傅花三年的時間,才研發出歌劇院專屬的Sydney Tiles。

Jane說,數量高達一百多萬片的Sydney Tiles,先經防污及防蝕處理,才用特殊膠質固定,如此才能維持不朽的顏值。不過…一百多萬片!是要貼到天荒地老嗎?

不起眼的方型磁磚巧妙地排列成V字的鱗片造型,並呈扇葉狀,順著屋頂曲面,束於下方,豐富的線條,有如肌膚紋理,在日光沐浴下,展現多層次的光影,原來烏松大師要我們仔細端詳他的千面女郎,她可不是黃臉婆啊。

陷在政治泥沼中的帆船
美麗是要付出代價的,難解的屋頂工程和烏松對完美的堅持,代價就是→工時延宕和預算飆升,政黨輪替則是更大的致命傷。

新上任的自由黨視雪梨歌劇院為前朝遺毒,以工時延宕和預算飆升為由,縮編預算,並要求烏松更改設計圖,烏松沒等到屋頂完工,就氣到拂袖而去,誓言永不踏上澳洲土地。

似曾相識的劇情也在台灣上演,只是那隻吃夠夠的「熊」賴著不走,而且我們家的只是一般的蛋殼花,人家可是舉世聞名的貝殼花。

一段蜿蜒上行的長階梯, 繞著音樂廳外圍,邊爬Jane還會告訴我們現在位於第幾片屋頂下方,垂掛的箱狀綠色指標,顯示我們是往音樂廳的後排走,海灣就在階梯的盡頭迎接我們,馬上就要到「音樂廳最夯的觀景地點」,心情開始莫名的悸動。


擁有無敵ㄇ字景的Concert Hall Northern Foyer
Photo Credit to Travelmemo

這裡就是擁有無敵海灣景的中場休息廳 Concert Hall Northern Foyer,左側往後看得到雪梨市區的天際線,壯觀的「大衣架」鐵橋隨侍在側,正前方是北雪梨的Kirribilli ,右側是歌劇廳,ㄇ字型的開闊視野,的確「夠格」稱為無敵觀景點。

音樂廳和厝邊的歌劇廳都各有一個面海的中場休息廳,記得去年在紐約看「悲慘世界」時,中場休息廳擠滿了等著去廁所「解放」的人龍,這裡的中場休息廳,白天只有藍天,遊船,浪淘淘,晚上就是夜景,香檳,高腳桌嘍。



Jane說,Northern Foyer除了提供開場前和中場休息的輕食服務,不少新人也喜歡在這舉辦婚禮,不難想像,地利(鐵橋+劇院),加上人和(「財」子+佳人),〝Best Wedding Venue〞,當之無愧也。


兩座大樓梯下方,還有個浪漫的紫色場地(上圖),功能類似小型劇場,可舉辦時裝秀,演講或親子活動,空間一點都不浪費。
音樂廳:最大的表演廳及地表最大的管風琴



Edit from Pinterest
接著就要進入音樂廳(Concert Hall),網路上找到這張超炫的透視圖,可看到音樂廳就在三片最大的風帆之下,旁邊就是中風帆區下的歌劇廳(Opera Theatre,也稱為Joan Sutherland Theatre),一個鐘頭的英語導覽會多參觀這個廳。

雪梨歌劇院總共有五個表演廳,一個展示間,除了上述兩個主廳外,音樂廳下方有Drama Theatre和Play House,歌劇廳下方則有The Studio和 展示間Utzon Room,沒錯…以烏松為名的展示間,還是歌劇院內「唯一」出自他親手設計的空間。

我們運氣不錯,當日沒演出和預演,才進得去,雖然廳內禁止錄影,但也能盡情地拍的夠




我們從後方進入音樂廳,一進去的我倒吸了一口氣,倒不是被地表最大的管風琴(Grand Organ)煞到,而是整個音樂廳「只有我們家三口子」,這種VIP禮遇是可是一生難得一次呀!舞台後方的管風琴果然很雄壯威武,加上超級挑高的穹頂屋頂,我們有如置身在一座大教堂。Jane說,為了克服回音干擾,吸音裝備,無所不在。


曼妙樂聲無所遁形的三大吸音裝備

第一個是建材,地板和牆面是吸音的紅膠木(brush box),天花板是吸音的白樺木(white birch),都是在地的喔!



第二個是座位,好搶眼的紅色!這可是醫界設計的人體工學座椅,2600多個白樺木座體,不但吸音,連椅墊也有吸音功能,而且還是「羊毛」的喔。



第三個是被澳洲人謔稱為「雲」,「甜甜圈」,和「游泳圈」的吸音裝置,位於舞台正上方,可上下移動(左圖藍色箭頭處)。

慎選座位以策安全


音樂廳沒有二樓以上的露臺區(balcony),除了舞台正前方的(Stall)區及上坡的(Dress Circle)區,兩側共有12個包廂區(Box),管風琴下方的座位(organ),和合唱團座位區(choir)也開放售票,亦即四週都被座位包圍。

Jane說,上了年紀的人,除非能忍受大喇叭及大鼓的巨響,可不要為了省錢,坐在舞台後方的organ 及choir座位。別忘了...頭上還有「五雷轟頂」的超大管風琴哦!

左圖箭頭處和右圖手指處是前段Lower Dress Circle區的第一排,視野不錯,進出也方便。Jane還說,英國女皇都是坐在面對舞台左側,離出口最近的皇室包廂(看右圖英國國旗處),散場.....或遇到危險時,能迅速離開。

我個人認為,音樂廳的座位配置有點不妥,因為最主要的Stall區和Lower Dress circle區的座位都是「連續座位」,中間無其他走道,也就是說,買到中間座位的,先別得意,因為「一定要提早入座」,「一定別坐錯排」,「一定要少上廁所」,否則你要說很多次的"excuse me"才能解脫!

細節藏在細縫裡


導覽近尾聲,Jane叫我們仔細觀察腳下的花崗岩地磚,每塊之間的銜接處都有空隙,四個角落都有像釘子的東西,原來銜接處的空隙是方便排水,可拆卸的地磚則方便維修,細節可是藏在細縫裡。

三十分鐘的導覽當然不足,Jane建議我們到歌劇院的基座平台(podium)走走,沒想到平台四週的徒步空間,與海灣難分難捨,我們的感官立即被天幕,風聲,浪花及海之味佔據。這些對在漁村長大,後院就是海邊的烏松而言,是再熟悉不過的成長基因!

雪梨歌劇院從內到外都溢滿著art, science and nature共生的和諧元素,烏松將建築融合自然的設計理念,對美學兼顧力學的堅持,不屈服政治力的硬頸精神,讓雪梨歌劇院的裡面跟外面一樣精彩。

撐起風帆的男人Jørn Utzon:The Man Behind Sydney Opera House

烏松怎麼也想不到,他背後的建築改變了人類的歷史

烏松以九十歲的高齡在睡夢中辭世,老天爺似乎替烏松出了口氣,在他去世前一年的2007年,雪梨歌劇院以34歲的幼齒之齡,入選為「最資淺」的世界文化遺產,烏松也是全世界第二個「在生前」獲得此殊榮的得主。

仰望波光炫彩的風帆,我心想:

一個未曾去過澳洲,沒沒無聞的丹麥建築師,在異地打造了名留青史的建築作品,卻終其一生,無緣相見,恐怕是再多榮耀也無法彌補的遺憾吧!

晚年的烏松身體孱弱,不堪長徒飛行,兒子常常代他四處領獎,或許如同他兒子曾說:

'My father lives and breathes the opera house and he just has to close his eyes to see it.'

「歌劇院一直鮮活在父親的鼻息之處,心跳之間,他閉著眼就能看到它了。」





USEFUL TIPS:
1,每年上演幾百場表演的雪梨歌劇院,如今也要成為主角,今年6月澳洲新聞網news.com.au表示,跨國團隊即將開拍電影The Man Behind Sydney Opera House(暫譯:雪梨歌劇院背後的男人)。

2.雪梨歌劇院於1959年動工,1973年正式開幕,比預計開幕時間1963年,晚了9年多,經費由美金7百萬元爆增14.5倍到美金1億2百多萬元。

3.網路購票過卡失敗好幾次,只好當日現場購票,循Guided Tour指標所示,會先經過Lower Level 的餐廳Opera Bar 和Opera Kitchen,購票處就位於盡頭,買完票,寄好背包,我們就搭寄物處左邊電扶梯上樓,找集合點(Tour Meeting Point),然後....就鬼打牆了,倒是「凡吃過必留痕跡,餐廳旁邊必有廁所(公共的)」,順便上廁所「卸貨」也不錯。




最快的途徑應該是進入露天階梯下方,找音樂廳及購票處底層入口Concert Hall and Box Office(上圖手指處),往上走即為購票處,買完票後,再走同一樓梯下去,到「隔壁」的歌劇廳(Opera Theatre,也稱為Joan Sutherland Theatre)底層入口的集合站牌處Tour Meeting Point集合(上圖箭頭處及下圖)。

歌劇廳底層入口的中日韓導覽集合站牌Tour Meeting Point(上圖手指處) 

4.

以2016年3月匯率來算,一個鐘頭的英語導覽費用為澳幣37元(*24=台幣888元),半個鐘頭的中文導覽費用為澳幣25元(*24=台幣600元),附上旅遊簡介小冊Sydney Guide(左圖)後頁的折價券可打85折(右圖紅星處),約台幣510元,還有「看完又有得吃」的Tour&Tasting Plate ,即一個鐘頭的英語導覽完後,移駕到港灣邊的Opera Kitchen享用簡餐,費用為澳幣80元(*24=台幣192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