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01

巴黎的美好年代:蒙馬特高地

得了一種不登高就會死的病,這趟巴黎行就爬了三個高塔,每次掃瞄到蒙馬特高地上的聖心堂時,都會讓我萌生一股微妙的既視感,很像是在奇幻電影的中土世界裡,遙望著遠在雲端,披著神秘面紗的魔幻古堡。(上圖是在巴黎鐵塔塔頂看蒙馬特高地)

在奧塞博物館看蒙馬特高地

用「魔幻」不如用「夢幻」來形容聖心堂,聖心堂Basilique du Sacré Cœur 是座閃耀著聖潔白的夢幻教堂,卻是遠在巴黎天龍區外圍,「紅燈」閃爍加上「手繩黨」充斥的蒙馬特區。

為了在一天內,一網打盡天龍區外圍的景點,我利用地鐵一號及二號,先訪西邊的拉德芳斯「新凱旋門」,搭地鐵一號線離開拉德芳斯後,在凱旋門換二號線直達北邊的蒙馬特高地,搖了15站後才到。

延伸閱讀:世界之窗:巴黎新凱旋門


上圖是我們的遊覽路線圖, 從Anvers 地鐵站出發,橘色是蒙馬特較知名的景點座標,紅色線條是我們遊覽過的路線,標示ABC的黑色路線是我們走過的三條樓梯街,分別是:Calvaire,
Drevet 和 André Antoine,總計花了不到三小時的時間上下山,造訪了六個景點。



從二號線的Anvers出站後,拐進紀念品街 Rue de Steinkerque,第一個景點「聖心堂」就在街尾現身,襯著藍天的白色教堂,真是令人舒心,只是梯梯相連到天邊,實在讓人提不起沉重的膝蓋,但不必擔心,科技簡化了朝聖之路,有軌纜車能載你上天下地。

纜車隸屬RATP系統(註)可刷地鐵卡和使用T+ tickets ,只要一分半就可輕鬆上山,看到上圖左下角的鐘嗎?下方就有纜車(funiculaire)的指示牌。

下纜車後,雖然還要爬一段石梯才能到達教堂門口,但纜車已經幫你省下爬 200階梯的腳力,想挑戰腳力的人,不妨邊爬邊找一塊草坪,學法國人躺著曬肉耍廢,配巴黎市景。

註:巴黎大眾運輸公司(法語:Régie Autonome des Transports Parisiens,簡稱 RATP


                                          



沒有山窮水盡,也不用千辛萬苦,這一片景就輕鬆入袋,這一片景也曾經出現在梵谷,畢卡索,達利,雷諾瓦和馬諦斯等大師的追夢生活中。

在未成為巴黎行政區之前,蒙馬特只是座可俯瞰巴黎市區的山丘,一處滿佈磨坊,農田和葡萄園的化外之地,由於不必上繳稅賦給巴黎市政府,低廉的租金和自在隨興的氛圍吸引不少文人雅士入住,藝術家們在酒吧交換故事,上劇院尋找靈感,期待一朝成名,擁有山下的繁華

1860年蒙馬特被劃入巴黎的第18區,接著工業革命興起,磨坊停止運轉,當時歐洲已無戰事紛擾,工業化帶動經濟成長,人人豐衣足食,藝文活動蓬勃發展,蒙馬特搖身成為法國「美好年代 」Belle Époque 的文青區(註)。

蒙馬特當然不是只有聖心堂前這一片景,此區還流行「手繩黨」的都市傳說,好在我們此行並未見識到,顯見警方的強力取締有效,讓手繩黨強迫推銷的惡名不再。

註:歐洲的美好年代時期 Belle Époque ,約從1872年到1914

一步一腳印才能走出這個山城的美,先從聖心堂旁蜿蜒苗條的石子路展開,第二站是小丘廣場 (Place du Tertre),蒙馬特的蛋黃區,比較貼切的說法是被餐廳和紀念品店擔誤的畫家廣場。

廣場邊的建築一樓和廣場中央都是餐廳,廣場外圍才是畫家的攤位,攤攤相連,規模驚人,粗估至少有40~50攤,這些可不是會被警察追著跑的流動攤位,畫家們要申請執照,才能在此營業,由於攤位有限(大小僅一平方公尺),且一照難求,每年因畫家身故或搬遷,市政府僅能釋出5~6張執照。

看不到警察追手繩黨,卻看到畫家追觀光客的風景,像我們一走進去,就被熱情的畫家們圍攻和兜生意,有如3.0版的手繩黨,讓我們看人作畫的興緻大減,尋找現代梵谷的計劃宣告失敗。



往廣場旁的Rue Norvins 路往下走,就是第三站:百年咖啡廳「領事咖啡廳」 le Consulat Café ,我的文青感沒有醉到要進去啜飲一杯咖啡,懷舊大師們在座時的氛圍,我醉的是以聖心堂打底的巷弄風情,頻頻回首聖心堂的白色穹頂,似乎能讓人放下俗世煩惱。




我可不配當山城的居民,住在這除了開車像考駕照,也要具備一組耐操的膝蓋和小腿肌,才能應付走不完的坡路和爬不完的樓梯,還好有上圖40號的電動迷你巴士代步,否則身體整組會壞掉,感謝聖母瑪麗亞和 RATP (巴黎大眾運輸公司)。





沿著 Rue Norvins 街走下去就是第四站:穿牆人 Le Passe-Muraille,這個詭異的青銅雕像是向同名的奇幻小說「穿牆人」致敬,作者是法國小說家和劇作家 Marcel Ayme,背景是三十年代的巴黎,描述一個巴黎市的小公務員無意間發現自己有穿牆能力,因此他挑戰公權力,利用穿牆犯下多起竊案,從一個不得志的薪水小偷變身成巴黎市的大英雄,不料有一次他穿牆去找一名有夫之婦幽會時,突然失去這項特異功能,身體被卡在牆中。

原來勸世警語的東方版是:「夜路走多了,會碰到鬼」,西方版則是:「穿牆穿多了,會卡到陰」。




通過最高點的聖心堂後,接下來就是無止盡,輕輕鬆鬆的下坡路段,打通小徑間的樓梯街是走跳山城的最佳捷徑,在google map上事先規劃,既省時又省力。

上圖是我認為最美的一段樓梯街,名叫 Calvaire Street Stairs,就在蒙馬特畫廊 Galerie Montmartre 前面,達利博物館附近,值得你坐在路邊享用這一片海市蜃樓般的巴黎市景。





樓梯街兩旁就是住家,間距曖昧到形成奇特的天際線,有的匡住了一小片天,有的露出了一片巴黎市景,偶見窗框關不著的花草,巧妙地阻絕了路人窺探的隱私問題,阻絕不了恐怕是一家吵架,萬家聞吧。



走完 Calvaire樓梯街,再接兩段 Drevet樓梯街,最後右轉接Vieuville 街,就會到第五站:愛牆,Le Mur des Je t'aime。

愛牆位於12號地鐵站 Abbesses出口的一處小型廣場,Square Jehan Rictus,廣場裡的花圃多於大樹,屬於走過千遍也會錯過的角落綠地,由於來朝聖這片牆的人潮不少,我只能用「小廟不下大菩薩」來形容這裡,千萬要有排隊照相的心理準備。

如果你是在Abbesses站上下車,記得要搭電梯出入此站,否則迎接你的就是181階樓梯,因為 Abbesses站是巴黎最深的地鐵站。



愛牆是一戶民宅家側面的外牆,創作者 Frédéric Baron在612片琺瑯磚上,重複寫滿了250種語言的「我愛你」,他表示,牆原本是用來分離和阻礙事物,但他希望,牆也能庇護人類最美的語言:「愛」,有趣的是,牆上散佈許多不規則的紅色碎片狀,這些碎片拼起來是一顆❤️心。




   

地勢越來越平坦,終於到了山下,熱鬧的 Clichy大街就在前方,十分期待最後一站的黑貓之約。 



們晚餐選的是百年餐廳「黑貓」(法文:Le Chat Noir ),前身是蒙馬特區響叮噹的「黑貓」夜總會,就是與麗莎大嬸平起平坐的那隻黑貓,如今黑貓樂聲走入歷史,夜總會寶座已讓位給「紅磨坊」夜總會,上圖左是在紀念品店拍到的黑貓夜總會原型海報。





看到這隻140多歲的黑貓,不是想起X貓感冒糖漿,而是想起我小學讀過的愛倫坡小說「黑貓」(The Black Cat, 1843),老公把老婆殺了,把屍體封存在水泥牆裡,因錯入的黑貓在牆內號叫,才讓兇手的罪行敗露,這種高明的埋屍手法,讓當時幼小的我,心靈陰影面積無限大。

 

果然黑貓不好惹,還上演各種悲劇,這個百年老店除了做錯餐,雞排很柴,牛排普普,服務生還安排我們坐舞台搖滾區,跟樂師對看,尷尬到不行,我們需不時地投以陶醉的眼神之外,他每彈完一首,我們還得停止進食,報以同情的稀落掌聲,誰叫我們為了早吃晚餐,早下山,七點就進餐廳吃飯,整個餐廳只有我們一家人。

我邊吃邊想,待會如果樂師問我們的國籍,彈了一首「茉莉花」或「月亮代表我的心」,我該抖內多少小費。

                     

原本走出黑貓要右轉至「紅磨坊」Moulin Rouge 見識那座大紅風車,結果一時失察左轉後,驚覺街景不太對勁,原來我們正走在皮加勒(Pigalle)紅燈區的蛋黃區,到處是令人臉紅心跳的情趣用品店,色情影帶店,春宮秀場,脫衣舞秀場,成人俱樂部和小賓館。

反正再怎麼紅也紅不過阿姆斯特丹的紅燈區,熱愛電音的孩子們對老派的餐廳秀也沒興趣,我們匆匆趕回市區,下次有機會再體驗越夜越美麗的蒙馬特。

老實說,香艷熱情的康康舞女郎已被厭世高冷的 Blackpink 女神取代,康康舞女郎舞動裙擺,把大腿舉到耳朵旁的體操姿勢,讓人覺得在看馬戲團,但我相信仍有不少懷舊派的觀光客願意噴錢欣賞,價值205歐(2022年價位),約台幣6千多的「紅磨坊」 晚餐秀。




除了「紅磨坊」的紅色風車,蒙馬特還有另一座夯到不行的「煎餅磨坊風車」,跟上圖無人不識的雷諾瓦名畫「煎餅磨坊舞會」有關(法文:Le Bal au Moulin de la Galette),鮮少人知道這幅畫的背景就是在蒙馬特的一處磨坊前,因為雷先生根本就沒把風車畫進去。

沒畫到沒關係,你去原址的「煎餅磨坊餐廳」Le Moulin de la Galette就看得到屋頂上的大風車。

當時描繪美好生活,崇尚大自然的印象派畫家崛起,畫裡的男女,衣著講究,相擁而舞,把酒言歡,是歌詠美好年代的代表作之一。



還有一個沒有裝上風車卻喚做「兩個風車」的熱門景點,那就是電影「愛蜜莉的異想世界」(法文:Le Fabuleux Destin d'Amélie Poulai)裡的「兩個風車咖啡廳」Café des 2 Moulins,業者取名兩個風車,是向紅磨坊和煎餅磨坊的風車致敬,沒想到卻因「愛」片而爆紅。

「愛蜜莉的異想世界」是 2002年在台灣上映的法國浪漫喜劇片,40歲以下的人應該對這部片沒印象, 該片以蒙馬特為拍攝背景,早已成為蒙馬特風情的代表作,上圖是在咖啡廳工作的愛蜜莉(奧黛莉·朵杜,Audrey Tautou飾)(註)和她心儀的男士。

註:有沒有覺得越看愛蜜莉越眼熟?2006年的「達文西密碼」讓女主角黛莉·朵杜聲名大噪,她飾演片中法國警方解碼員蘇菲及被謀殺的羅浮宮館長的孫女。



近年來知名度較高的巴黎文青大片應屬 2011年伍迪艾倫的「 午夜巴黎」(Midnight in Paris), 片中落寞文青的男主角 Gil(上圖,由歐文·威爾森,Owen Wilson飾) 逃避現實,懷念過去,陰錯陽差地回到1920年,遇見他仰慕的大文豪海明威及畢卡索等藝術家,並戀上才貌雙全的Adriana(上圖,由瑪莉詠·柯蒂亞,Marion Cotillard 飾),不料 Adriana 嚮往的生活卻是更早的1880年。

Gil 在片中有感而發地說出:

If you stay here though, and this becomes your present, then pretty soon you’ll start imagining another time was really your… You know, was really the golden time. Yeah, that’s what the present is. It’s a little unsatisfying because life’s a little unsatisfying.

如果你待在一個地方,這個地方就會變成你的現實生活,不久,你就會懷念另一段美好時光,沒錯,現實生活就是如此,總是不如人意,因為人生有點難。

無常無奈,苦多於樂就是人生的定律,逃避現實不如接受不完美的當下,學學蒙馬特的愛蜜莉,苦中作樂,發掘生活中的確幸,把灰色的人生過得像個繽紛的童話故事。





同場加映:
1. 給懷舊派的你:蒙馬特的名人故居或墓地


這次未踩線的還有蒙馬特的名人故居或墓地,位置均標於上面的自製地圖,如包括畢卡索在內的藝術家們故居:「洗濯船」Le bateau Lavoir ,梵谷故居 ,和法國女歌手 Dalida 故居,頭像及其墓地。

2. 畢卡索最愛逗留的「狡兔酒吧」Au Lapin Agile,也是著名的朝聖景點,只是大師的異想世界非我們凡人的真實世界能及。

畢卡索異想世界中的「狡兔酒吧」



真實世界中的「狡兔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