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21

打包凱旋門:L'Arc de Triomphe, Wrapped


"I think it takes much greater courage to create things to be gone than to create things that will remain. " By Christo Vladimirov Javacheff

「我認為創作稍縱即逝的作品要比創作永恆不朽的作品需要更多的勇氣。」地景藝術家 Christo Vladimirov Javacheff (1935~2020)

這不是在進行定期維修的巴黎凱旋門。


這是一件「策劃六十年,施工十二週,展出十六天」的裝置藝術遺作:《凱旋門,包裹》(L'Arc de Triomphe, Wrapped)。

原訂於去年(2020)展出的這件作品,爲了要安置在凱旋門上築巢的紅隼家族(kestrel falcons) 和新冠疫情而延宕至今,更令人扼腕的是,創作者Christo已於去年 5 月離世。

為了向大師致敬及延續他的創作熱忱,Christo and Jeanne-Claude工作室決定完成他的最後一件藝術夢想,僑居巴黎的好友Tina表示,展覽結束當晚,凱旋門的這件秋裝,就被拆得一乾二凈,凱旋門恢復赤裸裸的原型,像是什麼事都沒發生過。


美國科羅拉多州的「山谷之幕」,Valley Curtain, Rifle, Colorado, 1970-72.Photo by Wolfgang Volz 

保加利亞籍的Christo 與他創作家妻子Jeanne-Claude樂於給建築地標或大自然穿衣服,兩人已攜手創作無數令世人驚艷的包覆作品,如1985年的《The Pont Neuf Wrapped》:把巴黎新橋包起來 ,1969年的(Wrapped Coast, Australia):把澳洲海岸包起來,1983年的《Surrounded Islands》:把邁阿密的11座島嶼包起來,最著名的當屬1995年的《Wrapped Reichstag, Berlin》, 他們花了23年挑戰公部門的傳統思維,歷經無數次政府官員的反對及人民的抗議,才把德國國會大廈包起來,他們的歷年作品連結請點


高50公尺的巴黎凱旋門曾擁有世界第一高凱旋門的殊榮,要給這龐然大物穿上合身的衣服,可不簡單,必須具備超人級的立體空間的設計概念和執行計畫,尤其四個門墩上的巨型浮雕,必須先裝上特製的保護框架,才不會在工作人員以垂降方式包覆時受到破壞。

工作人員將2.5萬平方公尺銀藍色聚丙烯纖維紮實地覆蓋凱旋門的每寸肌膚後,還需用將近 3 千公尺長的紅繩固定,就像是給凱旋門繫上一條條紅色的皮帶,讓它看起來十分有型,上圖是施工中的凱旋門影像,由好友Tina攝於9月10日。

註:目前世界最高的凱旋門在北韓,六十公尺高,延伸閱讀:平壤地鐵-高深莫測的移動世界

9月18日,友人Tina 攝自凱旋門現場

氣勢磅礴的浮雕,精緻典雅的玫瑰花屋頂,刻在門內的拿大帝功蹟,全部變成一片素色布幕,大師或許是在提醒人們看事物時,要著在重事物的本質,不要被外在因素所干擾,就像喪失話術的業務員,卸妝淨顏的女人,拿掉頭銜的CEO,跟你我一樣,都是在人間打滾的凡夫俗子,或許大師也想說的是,繁華落盡,人生不過就是一場空?

素顏後的凱旋門可是空不下來,門上門下的日常不變,包括行人仍可通行門下的空間,紀念無名英雄的永恆之火繼續燃燒,頂端的觀景平台照常開放,難怪Tina傳給我的每一張凱旋門秋裝照,人潮依然是熙熙攘攘。

讓我憶起我跟孩子們在2017年的凱旋門攻頂記。

巴黎遊來到了第三天,炙熱的夏至午後,我們先朝聖了西堤島上的巴黎聖母院,爬了四百多階迴旋梯,以鐘樓怪人的視野看巴黎市景,晚餐前的清腸活動,則是進攻凱旋門,爬二百多階的迴旋梯,直攻觀景平台,看看拿坡崙生前未能目睹的巴黎天際線。

一天攻頂兩個國寶級高塔,實不得已,誰叫我們為了省銀子,買的是巴黎博物館二日券paris museum pass,趕場趕到心酸腳酸兼懷疑人生,雖然人生不能重來,巴黎可以再來,與其期盼遙遙無期的下一次,我寧願塞好塞滿第一次的回憶。

經過凱旋門的地鐵線有1,2和6號,以及RER A線,其中貫穿巴黎中心的1號線,是巴黎地鐵最早開通的路線,東起凡仙森林(le bois de Vincennes)西至布洛涅森林 (le bois de Boulogne), 與塞納河平行而駛的黃金路線上,就經過了不少重量級景點,稱之為1號線,絕對是當之無愧。(重點站名請見文尾)


我原本計劃搭乘1號線,仿效伍迪先生「午夜巴黎」片首的拍攝地點(見上圖),從香榭大道的起點,即協和廣場站,遠眺在終點上坡處的凱旋門,感謝谷歌先生的提醒,這段路要走四個地鐵站,約2.5公里,才能走到凱旋門下方的地鐵站夏爾·戴高樂-星形站(Charles de Gaulle - Étoile),為了保留腳力登頂凱旋門,我選擇在喬治五世站(George V)下車,再走一站朝聖凱旋門。


喬治五世站應更名為路易五世站,因為2號出口(往 Av. George V方向) 一上來,就是位於香榭大道和喬治五世大道轉角的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香榭大道旗艦店(上圖右側建築)。

從孕育巴黎的西堤島,到風華絕代的香榭大道,時間軸快轉了好幾倍,景緻也豐富了好幾倍,除了小型音樂會,戶外用餐區和兩旁跟我處於平行世界的精品旗艦店們,
有的店家還在店門口放音樂,熱情的店員會邀請路人共舞,廣敞的行人徒步區根本就是巴黎人的走秀舞台。

最迷人的是徒步區上植滿了「雙排」的榆樹。

不同於濃密參天的老梧桐和優雅有型的小葉欖仁,這些挺拔的榆樹被修剪地稜角分明,挺拔地站在1.9公里長的香榭麗舍大道上,雙排樹蔭,雙重綠意,讓人有如漫步在公園裡。

香榭麗舍在法語的意思是「神話般的希臘殿堂」,這些榆樹好似神殿前的侍衛從協和廣場一路筆直地排到凱旋門,讓人一眼無礙地就能看到矗立在盡頭的凱旋門,無怪乎香榭大道是法國國慶閱兵和世足英雄遊街的最優路線。

註:喬治五世站有兩個出口都位在香榭大道上:1號出口(往香榭大道方向,To Champs-Élysées)一上來就是在香榭大道上,2號出口(往喬治五世大道方向,To Av. George V)靠近香榭大道和喬治五世大道的轉角,如果先要在凱旋門的著名熱點合影,建議先走2號出口,如果要走地下道到凱旋門,就走1號出口上來。

編輯自google map

香榭大道直走到底,即是圓環前這個紅到不行的打卡熱點,位置在斑馬線號誌燈旁的狹長白線區(看上圖紅色圈起處),剛好筆直地指向凱旋門中央,可供單人站立,藍色箭頭則是指向通往凱旋門下的地下道。

編輯自google map

換個角度來看,這條被我劃上紅線的狹長白線區不算短,要有非常的勇氣和夠厚的臉皮,才能在穿流不息的車輛群中處變不驚,還要有強大的肺活量,因為這裏應該是巴黎PM濃度最高的交通要道。

如果我是巴黎交通局局長,我絕對會把在此處設立禁止進入的路障,以免趕不走的觀光客出生入死地塞在此處,影響交通,藍箭頭指的是通往凱旋門下的地下道。

                                           

                           

                           


拍完出生入死照,可千萬別傻傻地穿越重重車流的圓環到凱旋門下,請繼續走斑馬線到對面的地下道,直達凱旋門下。

                          

凱旋門不就是一座巨型的萬人塚墓碑,上面刻滿了法國革命與拿破崙時代發生的158場重要戰役以及660個將領名字,刻不下的是成千上萬戰死沙場的無名小卒,一將成名萬骨枯,戰爭帶來的創傷,令人深悟痛絕,喚作凱旋門太沈重,實應改名成創傷門。


千萬不要錯過無名軍人之墓(Tomb of the Unknown Soldier) 的點火儀式,這名在一戰犧牲的無名軍人屍骨,孤獨地躺在凱旋門下已近一世紀,代表著百萬名在一戰和二戰殉難的法軍魂魄。

無名軍人之墓前有一座永恆之火(The Eternal Flame),自1923年點燃以來,也不斷電地燃燒了快一世紀了,每天傍晚六點半,法國退伍軍人協會隸屬的永恆之火委員會(Comité de la Flamme)都會派人用長劍轉動火焰出口盤,象徵性地表示點火的動作,我們去凱旋門的那天,應該是有貴賓與會, 出席人數不少,還出動一個20人以上的軍樂隊。

上面照片和影片裡出現的是凱旋門的正面,亦即正對香榭大道方向的這一面,面向凱旋門時,左右兩面巨型浮雕分別是:

右邊:出征 Le Départ de 1792 (La Marseillaise) ,又名馬賽曲(法國國歌),描述法國第一共和時期的出征場景
左邊:勝利 Le Triomphe de 1810 ,描述打贏1810年法奧戰爭的拿坡崙正被勝利女神加冕。

其中以右邊的「出征」圖最為出名,又被稱為La Marseillaise ,即法國國歌「馬賽進行曲」,馬賽曲是我最喜歡的外國國歌,姑且不論歌詞裡不是殺敵就是噴血,每當法國人踢贏世足賽時,酒吧裡就會揚起馬賽曲,動人的旋律讓人聽了心跳加速,腎上腺素激增。

                                   

當天現場放了不少護欄,我們等儀式結束後,才靠近無名軍人之墓,無名軍人之墓的正面,正對著大軍團大街 (Av. de la Grande Armée), 一眼可遠眺在金融區拉德芳斯的新凱旋門,這條有「凱旋之道」(Voie Triomphale)之稱的歷史軸線(Axe historique),東起羅浮宮前的小凱旋門 ,西至拉德芳斯的新凱旋門,在凱旋門觀景平台上看的更清楚,沒攻頂朝聖過這條歷史軸線,別說你來過凱旋門。 

這是我這輩子見過的第二座永恆之火,第一座是在美國華盛頓阿靈頓國家公墓的甘迺迪總統之墓前,沒想到這兩把火還有血緣關係。

1961年,甘迺迪與夫人賈桂琳造訪巴黎凱旋門,兩年後甘迺迪遇刺,賈桂琳希望在夫婿的靈前也能有一座如凱旋門下的永恆之火,如今甘迺迪家族早已凋零,這把火也已燃燒了近一甲子的時光。

                     

跟聖母院一樣,凱旋門出入口位於不同處,上圖是在位在「出征」浮雕後面的入口,出口則位在「勝利 」浮雕後面,記得當年只有老弱婦孺能搭電梯,其餘訪客需爬276階迴旋梯。

你沒看錯,「有電梯」,而且重點是,狹窄的迴旋梯內「有空調」,爬起來一點都不會臉紅心跳,比爬400階的聖母院要輕鬆許多,建議大家先去看850歲的聖母院,再來看185歲的凱旋門,才不會爆發爬樓梯恐慌症。
 
                         

爬了階迴旋梯後,會先抵達上圖這個類似閣樓的空間,可先上洗手間(聖母院裡面可是沒有洗手間的),右邊拱門進去有一個開放式的博物館,展示凱旋門的建造歷史,再爬一小段樓梯,則有一個紀念品中心,大約再爬40多階才能到達觀景平台。

                        


360度的全景觀景台終於被我們征服,十二條筆直的馬路呈放射狀匯集於此,形成奇特的星形視野,每條馬路兩旁植滿了大樹,像極了劃了十二條綠色走道的城市迷宮,高明的都市計劃造就了城市的魅力,登高望遠,高下立判。

外圈的環狀馬路以前就稱為星形廣場Place de l'Étoile,現在稱為戴高樂廣場 Place Charles de Gaulle,上圖就是凱旋門正對的香榭麗舍大道,一路可遠眺到蔥鬱的香榭麗舍花園及協和廣場,還可以看到花園旁的大皇宮和小皇宮,最遠可看到羅浮宮前的小凱旋門(即卡魯賽爾凱旋門,Arc de Triomphe du Carrousel),算是歷史軸線的東側。


西側的歷史軸線在凱旋門上看的更清楚,尤其在軸線尾端的新凱旋門(La Grande Arche)十分醒目,像幅巨型畫框,立在塞納河右岸的金融中心拉德芳斯區(La Défense)。

新凱旋門高110公尺,不但比拿坡崙的凱旋門高一倍,還裝得下整座巴黎聖母院,倒是這座凱旋門並非萬人塚型的凱旋門,沒有歌功,沒有頌德,是個鼓吹世界和平與自由平等的世界之窗,私心認爲,新凱旋門帶來的視覺震撼,會讓你終生難忘。

延伸閱讀:世界之窗:新凱旋門


左邊是耶拿大道 Av. d'Iéna,直通巴黎鐵塔對岸的投卡德侯花園Jardins du Trocadéro,右邊是Av. Kléber大道。


上圖大片雲朵下的高地,就是位於十八區的蒙馬特區,頂端的白色教堂「聖心堂」(Sacré-Cœur),玉靜凝脂,居高臨下地守護著巴黎。

                           

聖母院布滿歲月刻蝕的石梯,凹陷又光滑,令人爬的戰戰兢兢,凱旋門的百年鋼梯也不遑多讓,吸引無數世人用雙腳征服,往下走時,望著兩百多階的迴旋梯空間,彷彿讓我們墜入時光的漩渦,原來上下樓梯也能是一件賞心悅目的事。


到達地面層時,我們又去朝聖永恆之火,這次是從反方向,即面對香榭大道的方向(上圖)去看它,無名墓前的黃色花圈已被移開,露出永恆之火下方的法文:Ici Repose un Soldat Fransais Mort Pour La Patrie 1914~1918,(英文:Here Rests a French Soldier Dead For The Fatherland),意思是,這裡躺著一名為國捐軀的法國軍人。

此刻是晚上八點半,暮光把我們三人的影子投射在永恆之火上,衷心期盼這把永恆之火能警惕世人,不要再有戰事發生。

                    

上圖是從大軍團大街 (Av. de la Grande Armée)的人行道出口看凱旋門背面,香榭大道過了凱旋門,即接大軍團大街,一路通往拉德芳斯金融區。


上圖也是凱旋門的背面,左邊角落的紅衣男子,身高還不及浮雕裡人像的小腿,可見這四面浮雕的尺寸有多麼巨大,我們把手機放地上,加上廣角鏡,才能裝得下整座門。
                        

背面的左右兩面浮雕分別是:

右邊的抵抗 La Résistance de 1814 ,描述1814年第六次反法同盟時期,法軍抵抗聯軍場景。
左邊的和平 La Paix de 1815 ,描述1815年拿坡崙在滑鐵盧戰役戰敗後,與第七次反法同盟所簽訂的《巴黎條約》(Traité de Paris)

滑鐵盧戰後,百日政權結束,拿坡崙被放逐到英屬聖勒赫拿島(Saint Helena),不到六年,即1821年,他在孤島上抑鬱而終,死後十五年的1836年,凱旋門才正式啟用,擁有無數名利的拿破崙,最後是躺在棺材裡,經過他看不到的凱旋門,最後安葬於傷兵院內。         


Christo也是無法親身見證他的完工作品,但六十年來,他對理念的堅持,和強調過程重於結果的創作哲學,令人敬佩,即使這件藝術作品稍縱即逝,後人只能靠影像回味,但其永恆不朽的生命力,跟凱旋門下的永恆之火一樣,在世人心中永不熄滅。





(Photo Credit: Tina From Paris)

                                        


同場加映:
1.凱旋門的秋裝秀資訊

《凱旋門,包裹》(L'Arc de Triomphe, Wrapped)展出日期為9/18~10/3, 2021,上圖是現場工作人員發送的聚丙烯纖維布,包覆凱旋門的布料就是由這兩種銀藍色纖維布混織而成的,此外,入場參觀者需有疫苗接種證明或PCR檢測陰性證明。(照片由Tina提供)

2.巴黎的歷史軸線(Axe historique)
                    
取自Pinterest

這條歷史軸線西起上圖前方的金融區拉德芳斯(摩天樓聚集區),一路筆直畫過12條馬路匯集的凱旋門和綠蔭蔥鬱的香榭麗舍花園後,與塞納河並駕齊驅,再經過協和廣場和杜樂麗花園,最後止於羅浮宮的小凱旋門,上圖只照到杜樂麗花園,最下面的圓環是杜樂麗花園入口的圓形噴水池。

編輯自French Moment

上圖為東西走向的歷史軸線,東起羅浮宮,西至新凱旋門,最西邊的Seine Arche是將歷史軸線延伸至塞納河的另一個開發計畫。

3.巴黎一號地鐵路線圖

一號線經過的著名景點包括(右至左):巴士底廣場(站名:Bastille),夏特雷(站名: Châtelet),羅浮宮(站名: Louvre - Rivoli / Palais Royal - Musée du Louvre),杜樂麗花園(站名: Tuileries),協和廣場(站名: Concorde),香榭大道(站名: Champs-Élysées - Clemenceau/ Franklin D. Roosevelt/ George V),凱旋門(站名:Charles de Gaulle - Étoile)和拉德芳斯的新凱旋門(站名:La Défense)等。


法國走走Day1行程

法國走走Day2行程


其他更多荷比法英四國走走 [行程篇]請按